首页 专题报道 国家级新区建设 新区动态 正文

罗群:江北新区五周年发展的“六大关键词”

2020-06-24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五周年是一个良好的观察周期,从国家层面看,“十三五”已至“收官”,“十四五”即将启程,而从区域层面看,作为南京市“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发展板块,南京江北新区也迎来了成立五周年的日子。江北新区的发展日新月异,那么,有什么关键词能够概括这种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呢?

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表示,五年来,新区紧扣“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和“两城一中心”产业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能力、产业转型、城市功能、人居品质均实现大幅提升和明显改善。如果说江北新区五周年发展有“密码”,可以用“六大关键词”概括,即“创新驱动、产业加速、金融助力、投资突破、高新项目、营商环境”。

关键词一:创新驱动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成立五年来,创新已经成为新区发展最标志性的特色、最内在的基因,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江北新区。

以基因产业为例,创新密码涌动生命健康产业,“基因之城”动力强劲。五年来,澎湃发展的“基因之城”,每一个自主可控的领域都展示出江北新区产业发展的强劲韧性。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基因等方面,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走上国际市场。

“创新是江北新区与生俱来的基因,新区因创新而生。”罗群如是说。一支国内首创、国际一流的癌症高通量测序试剂盒向我们讲述的正是一个关于创新创业的故事。2013年,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从事癌症研究的邵阳有了把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想法,他找到自己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同学,组成5人“海归”创业团队,最终,他们把梦想的起点定在了南京--江北新区。邵阳回想起刚来新区创业时感慨道:“江北新区扶持年轻人创业的力度很大,为我们提供了200万研发启动资金和500平米免租实验室,一举解决了我们资金和场地问题。在医药创新领域,资金和技术门槛都很高。当时,一台小型测序仪器就把我们难住了,200多万元的售价,关键时刻江北新区又一次雪中送炭,他们用公共服务平台的资金,购买了这台仪器,再用'以租代购'的方式,让我们只付较少的租金,就能使用这台昂贵的测序仪。”2018年,江北新区政府助力世和基因发展建设,投资6亿元建造45000平方米的世和基因生物技术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今天的世和基因已拥有国内外专利20多项,累计发表SCI文章>155篇,累计影响因子(IF)>1100分,并形成多项自主研发创新成果,得到全球知名机构和医药巨头认可,技术水平达国际领先水平,在体外诊断领域,打破了先进技术和市场由国外巨头罗氏、雅培等公司的垄断。

五年来,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链从180余家企业增长到今天的900多家,涵盖医药研发、生物制药、诊断试剂、基因检测、医疗器械、医药销售、健康服务等上下游环节,经过5年的发展,新区生命健康产业从营收规模不足150亿元,发展到2019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900亿元,产业发展实现超500%的超高速增长。

打造完善的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生态链,加速国际国内创新资源集聚是关键。为此,江北新区一方面着手培养园区企业,推进建设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医教研一体化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拓展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其他本地知名医学教育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引导落地南京大学国王学院联合医学研究院,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伯克利-南京研究中心、中美自闭症等研究机构;围绕基因测序、大分子药物、高端医疗器材与设备、精准医疗服务等前沿热点和重大技术公关领域开展研究,推动落实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入驻医院、高校联合设立科技成果与技术转移的研发机构,完善从研发向产业延伸的供应链,打造“基因之城”的新引擎。

关键词二:产业加速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而新区的产业层级整体跃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以芯片为例,新区成立以来,“芯片之城”从零开始,大跨步走向腾飞。2018年10月31日,一期投资30亿美元的台积电12英寸晶圆项目宣布实现量产。从动工到量产仅20个月,台积电南京厂打破了多项台积电的纪录,“台积电速度”的背后体现的是“江北新区速度”。作为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最早入驻江北新区的台积电见证了新区芯片之城的起点。“2015年我们刚来的时候荒芜一片,到了2017年,水、电、机器,所有配套设备都改善好了。”在2018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暨“IC中国”峰会上,台积电(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镇球说,“全世界能跟上台积电脚步的不多,江北新区跟上了,而且还在加速。”

台积电与江北新区的合作为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集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年来,在台积电的引领下,江北新区围绕“芯片之城”建设,通过打造“芯”环境、汇聚“芯”人才、凝聚“芯”动力,目前已集聚360余家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全域概念),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产业全部环节,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体系,实现了集成电路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发展。2019年,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再次跑出“加速度”,全产业链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5.6亿元,其中芯片设计类企业近100家,芯片设计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也即将获批在新区组建设立,以此为契机,江北新区瞄准“全球智能设计中心”,将在芯片设计等高端领域持续发力,加快打造集成电路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迈向更高层次。

关键词三:金融助力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新金融在助力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了加速的重要作用。为创新而建,为未来造风,“新金融中心”蓄势待发。

南京江北新区用五年时间,推动一座“新金融中心”的强势崛起。它为这座城市的创新而建,正为这座城市的未来造风。这场风怎么吹、风口在哪里、有多少后劲儿,不仅关系着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更关系着南京乃至江苏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江北新区深刻认识到,要推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必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当年上海建设浦东新区,第一件事便是建立了上海浦发银行。所以,在打造“芯片之城”“基因之城”等新兴产业集聚群之时,江北新区一定要有自己的“金融板块”。

五年来,江北新区结合自身的产业布局,摸索着适合自己的“新金融中心”建设路径。硬件上,打造江北新金融中心一期项目。该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0亿,将建设有顶级金融总部、超五星豪华酒店、酒店式公寓、5A级写字楼、大型集中式商业等功能的国际新金融中心,其中包括南京最高城市新地标——南京绿地金融中心。除了在建中的绿地中心、绿地金融广场、新金融示范街区,还有8栋新金融中心大楼也已开建。政策上,出台了《加快建设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的若干意见》(下称“金融十条”),从金融企业落户奖励、办公用房支持、经济贡献奖励,到金融高端人才引进、金融项目创新支持、投资风险补偿,形成全链条扶持政策体系。创新上,新区积极引入了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希望通过创新性“绿色金融”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进一步丰富创新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力度,引导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业态上,除了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保险等外,还吸引了一大批知名资管公司和创投,如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供销金融、深创投、华泰证券产业基金、红土智能创投基金等。

根据省、市关于打造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的战略部署,江北新区全力谋划新金融中心“一心一镇”建设工作,积极推动“CBD资产管理与证券化中心”(“一心”)建设,以工银金融投资公司为龙头,强化各类金融资产要素集聚;积极推动“创业创新基金小镇”建设,加强产融结合,以基金小镇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产业快速发展。江北新区将继续坚持走产融结合、金融助推产业发展之路,推动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建设,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撑。

关键词四:投资突破

如果说金融是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那么投资则决定了高质量发展的速度,在这方面,江北新区同样实现了新的突破。

数据显示,2015年7月1日-2020年3月31日,新增注册企业40042家(不含注销企业)。2015年1月1日-2020年3月31日,实际利用外资31.5亿美元。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新区实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4000亿元以上,亿元以上签约项目525个,实际使用内资额480亿元以上。2019年,新区新增总部企业11家,占全市五分之一。

招商引资实现大突破的背后,是江北新区不断解放思想,以崭新的招商方式挖掘资源,寻求突破,不断拓展海内外朋友圈。

以江北新区书写鲲鹏生态产业新篇章为例。2019年8月2日,罗群常委带队参观华为公司全球总部,与华为企业bg副总裁马悦洽谈鲲鹏产业合作。

仅29天后,2019年8月31日,在娄书记、吴省长的见证下于江苏自贸区大会上华为与江北新区签署鲲鹏产业合作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为双方实质性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019年11月1日,双方联合举办江苏鲲鹏计算产业峰会,江北新区、华为与400多家鲲鹏计算产业生态伙伴洽谈产业合作,为江苏鲲鹏生态产业打造工作夯实基础。2019年12月,双方成立鲲鹏整机联合推进组,陈潺嵋主任带队,新区经发局、两大产业园区领导参与,一同前往北京、深圳、江苏省内多个城市考察整机合作伙伴,为新区整机产业链打造开疆扩土。

2020年3月,双方开始实行例会推进制度,联合推进整机项目的落地和生态企业的联合创新和落地。截止今日,双方已联合推进13个鲲鹏生态企业项目进行深入洽谈或落户,其中包括扬州万方、诚迈、神州数码、佳力图、云和恩墨、信易达等,江苏鲲鹏生态产业打造工作进入发展快车道。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镭芯光电加入新区“芯片之家”、应世生物走进新区“朋友圈”、集萃药康“小鼠”走世界,等等。这些鲜活的例子无一不体现出江北新区负责团队认真踏实与雷厉风行的作风,以及对于优秀团队的求贤若渴。

关键词五:高新项目

“新基建”的浪潮席卷全国,高新项目的成功落地既是区域经济吸引力的标志,也能因“马太效应”实现良性循环,而新区正在这个大的良性循环中。

5年来,江北新区共实施省市重大项目344个,总投资8041.6亿元。涉及省重大项目17个,总投资933.4亿元。其中,2018年直管区实施86个,总投资1477亿元,前期项目3个,总投资240亿元;2019年直管区实施97个,总投资2120亿元,前期项目5个,总投资352.3亿元;2020年直管区实施64个,总投资1741.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360亿元,前期项目2个,总投资90亿元。

截止今年5月,64个省市重大项目已完成投资171.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47.5%,21个新开工项目已开工19个,新开工项目的开工率达90.5%;121个新基建项目已完成投资169.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47.2%,32个新开工项目已开工24个,新开工项目的开工率达75%。

江北新区作为南京市产业地标打造的重要板块,现已集聚了展讯科技、新思科技、世和基因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江北新区正加快打造的“两城一中心”和前瞻布局的“新基建”产业集群,将日益成为南京未来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增长极。

关键词六: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五年来,招商引资不断突破,重大项目接连落地,知名企业纷至沓来的背后,是江北新区营商环境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不断优化提升。江北新区以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运营成本最低”的国家级新区为目标,坚持对标国际一流,坚持创新突破,持续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逐步探索建立“3+2”企业暖心服务体系。

第一,推出企业注册登记“压缩包”,降低准入门槛。

一是精简审批环节。优化环节并联办理,新办企业只需一次性提交所有申请材料,企业工商登记更便捷缩短至2个工作日,推行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模式,让企业足不出户领执照。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精简涉企证照,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实现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完成的改革目标,查封登记、异议登记等10项业务均实现现场办结,其他存量房交易登记(不含银行贷款审批)、符合条件的个人非住宅类抵押权首次登记等其他业务均实现48小时内办结。二是提高审查效率。三是推行智慧政务。四是优化服务体系。

第二,推出重大项目服务“定制包”,强化精准服务。

一是项目审批开启“绿色通道”。推行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制度,深化项目服务专员机制,确保重大项目能签约、能落户、能投产。对关键重大项目“定制化”审批服务,推出全流程审批服务套餐,针对审批过程中所有涉及到企业和政府的节点,形成个性化全流程审批服务工作节点和任务清单。二是建立重大项目领导挂钩制度。三是实行重大项目“分类管控”模式。

第三,推出中小企业政策“优惠包”,助力规模提升。

一是营造最优创业环境。实施《南京江北新区深化创新名城先导区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实施方案》等,符合条件的顶尖人才团队最高可获1亿元综合支持;高层次创业人才可获250万资金支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引进校友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一次性奖励;青年大学生实现“零门槛”“零成本”就业创业。在新区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双创绿色通道”,为人才型、创新型和成长型等企业提供业务指导及全流程免费代办服务,实现“一窗受理、立等可取、全程免费”。二是强化创新金融支持。三是强化顶层设计。

第四,推出企业提质增效“充电包”,支持做大做强。

一是做好资源嫁接。着力引入创新创业孵化机构、金融投资机构、法律咨询机构等,持续开展银政企对接会、主题沙龙等系列活动,集聚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做好资源嫁接。二是打造线上对接平台。三是落实首购首用。

第五,推出突发情况“应急包”,渡难关解难题。

一方面,强化政策支撑。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研究出台《关于应对当前复杂形势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与各类市场主体共克时艰,共渡难关;设立1000万帮扶资金,帮助中小微企业克服短期困难。抓拿出近3亿元产业发展储备基金,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迅速兑现近千万元。二方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出台《江北新区做好疫情防控确保企业安全复工复业工作方案》,定期召开工作专题会议,常态化推行重点企业蹲点制度,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原材料运输、员工紧缺、资金紧张等实际困难,通过开展网上招聘、提供运力服务、定制公交通勤等方式,组织重点行业及时返岗复工。三方面,突出多方联动。针对员工复工难、产业链“堵塞”等问题,赴安徽滁州等地协商解决方案,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畅通人员流动、物料流通、资源流转渠道。


权威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