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报道 国家级新区建设 新区动态 正文

驱动创新发展,力筑江北新城 透过“数字”看南京江北新区五周年

2020-06-24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南京江北新区于2015年6月27日由国务院批复设立,是全国第13个、江苏省唯一国家级新区,处于“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多重战略交汇点、叠加区,肩负着打造“三区一平台”的重要使命。新机遇赋予新挑战,新作为呼唤新动能,2019年8月30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揭牌,江北新区再次扛起国家重任,开启了“双区”叠加的发展新征程。

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表示,五年来,江北新区聚力创新发展,从设立之初的“4+2”现代产业体系到高质量建设“两城一中心”新产业方向,江北新区不断擘画着江北新城的美好蓝图,演绎最近未来的新城之美。

透过“数字”看江北新区五周年,江北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带您看不一样的“江北新区之旅”。

数字看江北,新区跑出新速度

数字是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显性指标。自2015年6月获批以来,新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676.9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1800.1亿元,增速连续8个季度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全市之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02.1亿元跃升至186.6亿元,年均增长16.27%。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903亿元跃升至3536.1亿元,年均增长16.75%。近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15%以上,增长势头强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76.3亿元,规模较2015年增长71.94%,年均增速14.51%。外贸进出口额从2015年的98.5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317.6亿元,较2015年规模实现倍增,年均增速34%。实际利用外资完成80099万美元,较2015年总量实现翻番。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43997.96元增长至61894.4元,年均增速8.9%。

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大部分指标增速位列全市首位。新区体制机制调整后,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1233户、2297人(其中:2017年新区直管区脱贫退出748户、1302人,2018年脱贫退出143户、292人),至2018年底累计100%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在全市率先提前完成脱贫任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产业看江北,新区赋力新动能

产业是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两城一中心”的定位让江北新区得以脱颖而出。

第一,聚力“芯”发展, 助力“芯片之城”崛起。

新区成立以来,“芯片之城”从零开始,大跨步走向腾飞。2018年10月31日,一期投资30亿美元的台积电12英寸晶圆项目宣布实现量产。从动工到量产仅20个月,台积电南京厂打破了多项台积电的纪录,“台积电速度”的背后体现的是“江北新区速度”。作为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最早入驻新区的台积电见证了新区芯片之城的起点。“2015年我们刚来的时候荒芜一片,到了2017年,水、电、机器,所有配套设备都改善好了。”在2018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暨“IC中国”峰会上,台积电(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镇球说,“全世界能跟上台积电脚步的不多,江北新区跟上了,而且还在加速。”

台积电与新区的合作为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集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年来,在台积电的引领下,新区围绕“芯片之城”建设,通过打造“芯”环境、汇聚“芯”人才、凝聚“芯”动力,目前已集聚360余家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产业全部环节,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体系,实现了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发展。2019年,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再次跑出“加速度”,全产业链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5.6亿元,其中芯片设计类企业近100家,芯片设计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积极申报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以此为契机,新区瞄准“全球智能设计中心”,将在芯片设计等高端领域持续发力,加快打造集成电路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迈向更高层次。

第二,创新密码涌动生命健康产业,“基因之城”动力强劲。

五年来,澎湃发展的“基因之城”,每一个自主可控的领域都展示出江北新区产业发展的强劲韧性。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基因等方面,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走上国际市场。

“创新是江北新区与生俱来的基因,新区因创新而生。”罗群如是说。一支国内首创、国际一流的癌症高通量测序试剂盒向我们讲述的正是一个关于创新创业的故事。2013年,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从事癌症研究的邵阳有了把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想法,他找到自己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同学,组成5人“海归”创业团队,最终,他们把梦想的起点定在了南京--江北新区。2018年,江北新区政府助力世和基因发展建设,投资6亿元建造45000平方米的世和基因生物技术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今天的世和基因已拥有国内外专利20多项,累计发表SCI文章>155篇,累计影响因子(IF)>1100分,并形成多项自主研发创新成果,得到全球知名机构和医药巨头认可,技术水平达国际领先水平,在体外诊断领域,打破了国外巨头罗氏、雅培等公司在先进技术和市场的垄断。

五年来,新区生命健康产业链从180余家企业增长到今天的900多家,涵盖医药研发、生物制药、诊断试剂、基因检测、医疗器械、医药销售、健康服务等上下游环节,经过5年的发展,新区生命健康产业从营收规模不足150亿元,发展到2019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900亿元,产业发展实现超500%的超高速增长,今年年底还将突破千亿规模。

打造完善的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生态链,加速国际国内创新资源集聚是关键。为此,新区一方面着手培养园区企业,推进建设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医教研一体化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拓展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其他本地知名医学教育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引导南京大学国王学院联合医学研究院,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哈佛大学贝斯以色列医院及Joslin糖尿病专科医学中心、中美自闭症等研究机构落地;围绕基因测序、大分子药物、高端医疗器材与设备、精准医疗服务等前沿热点和重大技术公关领域展开研究,推动落实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引导医院、高校联合设立的科技成果与技术转移研发机构入驻,完善从研发向产业延伸的供应链,打造“基因之城”的新引擎。

第三,为创新而建,为未来造风,“新金融中心”蓄势待发。

江北新区用五年时间,推动一座“新金融中心”的强势崛起。它为这座城市的创新而建,正为这座城市的未来造风。这场风怎么吹、风口在哪里、有多少后劲儿,不仅关系着江北新区的发展,更关系着南京乃至江苏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新区深刻认识到,要推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必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当年上海建设浦东新区,第一件事便是建立了上海浦发银行。所以,在打造“芯片之城”“基因之城”等新兴产业集聚群之时,新区一定要有自己的“金融板块”。

五年来,新区结合自身的产业布局,摸索着适合自己的“新金融中心”建设路径。硬件上,打造江北新金融中心一期项目。该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0亿,将建设有顶级金融总部、超五星豪华酒店、酒店式公寓、5A级写字楼、大型集中式商业等功能的国际新金融中心,其中包括南京最高城市新地标——南京绿地金融中心。政策上,出台了《加快建设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的若干意见》(下称“金融十条”),从金融企业落户奖励、办公用房支持、经济贡献奖励,到金融高端人才引进、金融项目创新支持、投资风险补偿,形成全链条扶持政策体系。创新上,新区积极引入了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通过创新性“绿色金融”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进一步丰富创新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力度。业态上,除了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保险等外,新区还吸引了一大批知名资管公司和创投,如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国投招商、供销金融、深创投、华泰证券产业基金、红土智能创投基金等。

根据省、市关于打造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的战略部署,新区全力谋划新金融中心“一心一镇”建设工作,积极推动“CBD资产管理与证券化中心”(“一心”)建设,以工银金融投资公司为龙头,强化各类金融资产要素集聚;积极推动“创业创新基金小镇”(“一镇”)建设,加强产融结合,以基金小镇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产业快速发展。新区将继续坚持走产融结合、金融助推产业发展之路,推动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建设,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撑。

投资看江北,新区实现新突破

投资是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源泉。数据显示,2015年7月1日到2020年3月31日,新增注册企业40042家(不含注销企业)。2015年1月1日到2020年3月31日,实际利用外资31.5亿美元。2018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新区实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4000亿元以上,亿元以上签约项目525个,实际使用内资额480亿元以上。2019年,新区新增总部企业11家,占全市五分之一。

招商引资实现大突破的背后,是新区不断解放思想,以崭新的招商方式挖掘资源,寻求突破,不断拓展海内外朋友圈。以新区书写鲲鹏生态产业新篇章为例:

2019年8月2日,罗群常委带队参观华为公司全球总部,与华为企业副总裁马悦洽谈鲲鹏产业合作。

2019年8月31日,在娄勤俭书记、吴政隆省长的见证下,新区与华为在江苏自贸区大会上签署鲲鹏产业合作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为双方实质性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仅29天后,2019年11月1日,双方联合举办江苏鲲鹏计算产业峰会,新区、华为与400多家鲲鹏计算产业生态伙伴洽谈产业合作。 2019年12月,双方成立鲲鹏整机联合推进组,陈潺嵋主任带队,新区经发局、两大产业园区领导参与,一同前往北京、深圳、江苏省内多个城市考察整机合作伙伴,为新区整机产业链打造开疆扩土。

2020年3月,双方开始实行例会推进制度,联合推进整机项目的落地和生态企业的联合创新和落地。截止今日,双方已联合推进13个鲲鹏生态企业项目的深入洽谈或落户,其中包括扬州万方、诚迈、神州数码、佳力图、云和恩墨、信易达等知名企业,江苏鲲鹏生态产业打造工作进入发展快车道。

营商看江北,新区构画新环境

营商环境是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五年来,招商引资不断突破、重大项目接连落地、知名企业纷至沓来的背后,是新区营商环境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不断优化提升。新区以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运营成本最低”的国家级新区为目标,坚持对标国际一流,坚持创新突破,持续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逐步探索建立“3+2”企业暖心服务体系。

第一,推出企业注册登记“压缩包”,降低准入门槛。

一是精简审批环节。新区坚持优化环节、并联办理,新办企业只需一次性提交所有申请材料,工商登记缩短至2个工作日,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模式,让企业足不出户领执照;同时,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精简涉企证照,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二是提高审查效率。新区率先实质性开展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通过联合预审、联合踏勘、确认信用等流程,对取得图审合格证或技术性审查通过的项目,发放施工登记函,实现重大项目审批服务从“先批后建”到“先建后验”。三是推行智慧政务。新区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其中,1131项政务服务事项中“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1122项,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99%,“全程可网办”事项占比98.83%。

第二,推出重大项目服务“定制包”,强化精准服务。

一是项目审批开启“绿色通道”。新区推行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制度,深化项目服务专员机制,确保重大项目能签约、能落户、能投产。对关键重大项目“定制化”审批服务,推出全流程审批服务套餐,针对审批过程中所有涉及到企业和政府的节点,形成个性化全流程审批服务工作节点和任务清单。二是建立重大项目领导挂钩制度。新区建立领导挂钩制度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由新区领导按职责分工牵头挂帅、各部局主管和分管领导具体牵头实施,推进重大项目招引和开发建设工作,及时了解、协调、解决项目招引、落地、建设、运营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帮助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三是实行重大项目“分类管控”模式。新区根据重大项目建设类别、建设地点等建立项目建设分类管控制度,在扬尘、土方管控方面建立灵活管控机制,创新管控模式,对环境影响小、建设地偏远的项目按程序适当放宽管控要求,对环境影响大、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严格执行相关管控规定。

第三,推出中小企业政策“优惠包”,助力规模提升。

一是营造最优创业环境。新区推行深化创新名城先导区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等实施方案,提供符合条件的顶尖人才团队最高1亿元综合支持、高层次创业人才250万资金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引进校友企业最高30万元一次性奖励等优惠政策,并为青年大学生实现“零门槛”“零成本”就业创业营造环境。二是强化创新金融支持。新区积极施行“灵雀计划”,遴选一批具有高成长性、创新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从股权投资、应急周转等方面进行金融扶持。同时,新区推进申请互助基金、节省企业转贷成本,新区财政出资6000万元,参与组建10亿元市级民营企业转贷互助基金,引导企业注册南京市转贷基金会员,为民营企业解决应急转贷服务。三是强化顶层设计。针对“两城一中心”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较为迅速的特点,新区更大力度支持创新创业,先后研究制定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金融等主导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集成电路人才集聚区等配套政策文件,最大力度集聚产业高端要素资源、支持产业高速高质发展。

第四,推出企业提质增效“充电包”,支持做大做强。

一是做好资源嫁接。新区着力引入创新创业孵化机构、金融投资机构、法律咨询机构等,持续开展银政企对接会、主题沙龙等系列活动,集聚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做好资源嫁接。二是打造线上对接平台。新区发挥“融小北”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组织金融机构通过线上顾问、远程服务等形式快速深入了解企业融资需求,实现企业需求端与金融供给端的精准匹配和高效转化。三是落实首购首用。新区坚决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使用的相关政策文件,在政府采购中安排不低于60%的资金用于采购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帮助广大中小企业拓市场、强发展。

第五,推出突发情况“应急包”,渡难关解难题。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新区坚持与各类市场主体共克时艰,共渡难关。一是强化政策支撑。设立1000万帮扶资金,帮助中小微企业克服短期困难;拿出近3亿元产业发展储备基金,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迅速兑现近千万元。二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新区常态化推行重点企业蹲点制度,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原材料运输、员工紧缺、资金紧张等实际困难,通过开展网上招聘、提供运力服务、定制公交通勤等方式,组织重点行业及时返岗复工。三是突出多方联动。新区针对员工复工难、产业链“堵塞”等问题,赴安徽滁州等地协商解决方案,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畅通人员流动、物料流通、资源流转渠道。

展望未来,江北新区将继续紧抓“双区”叠加的新机遇,围绕新起点寻找新突破,迈入新阶段开创新局面。江北新区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为引领,兼顾与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目标到2025年,新区生产总值增速显著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向4:6转换,加快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宜居、开放创新的现代化新主城”;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综合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产业创新、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等领域独树一帜,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新高地、智慧人文新都市、绿色发展新典范、民生幸福新标杆、开放合作新门户”。


权威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