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9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南京江北新区自成立以来,坚决扛起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先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与使命担当,聚焦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等六个现代化,努力探索出一条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让发展成果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务实行动,为高质量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借鉴。
聚焦“两城一中心”,加快打造创新驱动、自主可控的新产业。新区把实体经济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依托科教资源丰富和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的突出优势,超前布局涵养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121”创新社区,以地标新产业和“研创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江北新区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立足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紧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金融等新兴产业领域,确立“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方向,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全力在产业链上配置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打造科创企业森林,推动EDA、CPU、创新药研发等“卡脖子”环节创新突破。目前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开展创新合作,布局建立8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剑桥大学建校800年来首家海外科创中心落地新区,年测序能力超过50万人次的亚洲最大基因测序基地已经建成。
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台积电、华为鲲鹏、龙芯中科等龙头项目为引领,成立全国首家集成电路大学,出台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发展的产业政策,着力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积极推动产业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奋力打造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千亿元级自主可控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芯片之城”一年翻一番,集聚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超过400家,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基因之城”集聚大健康产业链企业900余家,成为新区首个千亿元级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
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以新金融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通过培育“金融+科技”新业态、打造“基金+产业”新模式,着力探索金融资产管理、VC/PE股权投资基金等产融结合的新金融发展路线,让金融活水为产业链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赋能。目前已集聚包括规模5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国家大基金二期等基金及新金融企业400余家,资产规模超5000亿元。
加快构建“双循环”,全力绘就开放合作、改革突破的新图谱。新区立足“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战略定位,牢牢把握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发展机遇,加快推动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转型,致力在开放合作中成为内外循环的重要节点。
积极融入国家战略 探索新发展方向
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介绍说:“近年来,江北新区以资源共享、经验互鉴为出发点,与上海临港新片区、海南自贸港深化合作。瞄准最高标准建设南京自贸片区,在同批次获批的19个自贸片区中,首个加入世界自由区组织。”目前,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等重点领域,持续推出60多项体现首创要求的制度创新成果。国内首创“基础+特定”资质企业备案新模式;全市首票“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货物顺利通关;“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平台模式”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新区对标世行等国际化营商环境标准,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仅率先将行政审批从“2230”推进至“1230”,重点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更规划建设了全国首个法治园区,引进最高法第三巡回法庭等“两庭五院”,加速构建国际“等高对接”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020年,在主要经济体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中,南京片区模拟排名全球第26位。
坚持把合作视野放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更大开放格局中去审视,加速推进南京北站、西坝港区规划建设,打造连接北沿江、京沪、宁淮等铁路,联通长江与内河航道的综合交通枢纽,不断放大物畅其流、要素集聚的辐射效应。发挥紧邻苏中苏北和安徽的独特区位优势,全力推进顶山—汊河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省际跨界合作,驱动要素流动更高效、区域发展更平衡。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样板,牵头打造宁淮特别合作区,打造全国“飞地经济”和全省南北合作的示范样板。
狠抓“长江大保护”,奋力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新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审视和解决江北地区长期以来生态承载超负荷、产业结构偏重等矛盾短板,坚定推进产业、生态、城市“三个转型”,绿色发展指数位居长三角地区第八位。
加快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罗群表示,江北新区始终贯彻“多规合一”要求,在全省率先启动“多规合一”改革试点。集成先进理念,借鉴国内外先进规划经验,在江北新区中心区内创新地集成运用地下空间、海绵城市、小街区密路网、绿色能源等理念,推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规划实施,引领江北新区更科学、更集约、更高效地发展。
一是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坚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推动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改善。目前,新区空气优良率超过85%,稳居全市前三,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11个省市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高标准建设定山、绿水湾两大城市客厅,一体推进生态修复、风貌保护、文脉延续、品质提升,着力打造“还江于民”的城市滨水新空间和展示南京高质量发展成果的人文景观带。
二是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聚焦构建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将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强力推动化工园区向新材料科技园转型升级,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绿色循环改造,“一企一策”推动108家化工企业改造升级,铁腕关停高能耗、不符合安全环保标准的企业20余家,倒逼企业出清腾挪、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引导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
三是打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坚持以新主城为标准,地上地下统筹开发,岸上水上协调推进,系统集成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综合管廊等新理念新技术,最大幅度增加生活中的绿色空间、生态屏障,提高幸福宜居指数。坚持从拉长社会民生短板着力,加快推进新区市民中心、江北图书馆、南京美术馆新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跨越式发展。坚持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深入推进以“赋能、下沉、增效”为特点,以更好服务企业和群众为目标的街道和园区改革,不断完善“网格+网络”治理体系,持续探索“区块链+社会治理”“城市智慧大脑”等治理新模式,打响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区品牌”。
近日,两江新区入驻企业长安汽车“蓝鲸家族”全新CS35PLUS携手2021款逸动PL…
何立峰强调,各新区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积极承担国家赋予的重大…
唱好双城记、共建内陆开放门户。3月26日,在“链接川渝版权价值 助推高质量…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全面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把创造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