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报道 国家级新区建设 新区动态 正文

南沙: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要素对接,以创新合作促三地科研科创规则融通

2021-04-07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南沙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推进“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要素。纵深推进与港澳全面合作,在科技创新等领域率先突破”的工作部署。在今年启动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南沙更是被直接“点名”,赋予推进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使命。

高标准建设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积极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

在一系列国家战略部署下,南沙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其摆在区域发展首要位置,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发展机制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明珠科学园已动工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所、植物园等10多家中科院系科研机构,已落户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识海工程三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正在加快建设,一大批重点围绕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的科研院所已在南沙形成集聚态势。持续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引入,全力营造一流营智环境,已集聚院士28人,高端领军和骨干人才增至11429人,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南沙园区开园,发放人才奖励4.3亿元。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已形成以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体系。持续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线上平台已进驻774家科技服务机构,广东医谷获评国家级孵化器。

同时,南沙在粤港澳科技合作上不断深化,着力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目前,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已成为港澳科技成果面向内地最重要的技术成果转换平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划2022年9月正式开学,将成为两地科研对接合作、科技创新协同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强有力支撑。在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创新上,南沙积极探索,率先开展跨境科研资金使用,通过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向香港科技大学拨付香港分部2019年建设经费和港澳科研开放基金。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线上平台以科技创新券“全国通用通兑、即兑即付”为核心的改革举措获得国务院认可,列入《国务院第三批支持创新改革举措推广清单》,助力港澳科技团队成果落地。

研究打通科技创新合作堵点,粤港澳规则对接平台助推科创要素流动

2019年,南沙携手暨南大学率先打造全国首个常态化粤港澳规则对接平台,逐步建立起南沙与港澳各界常态化联系及调研走访机制,促进粤港澳三地政府、业界、智库的常态化、全方位深入交流活动,深入研究探讨规则衔接的政策诉求和解决路径,推动南沙在与港澳规则衔接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拓展与港澳合作发展空间。平台成立以来,在全面推动南沙与港澳的规则制度对接,加快实现粤港澳三地“联通”“贯通”“融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进一步联合港澳科技研发力量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今年以来,粤港澳规则对接平台聚焦三地科技创新要素对接合作,在区内重要科研平台和企业开展了一系列调研研究,力求找准症结,争取突破。

从总体来看,粤港澳三地在政府架构、法律条款、科技创新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客观上成为了港澳科研科创团队的深度参与三地合作项目的阻碍,给科技创新领域合作带来了一系列壁垒、堵点。港澳强调市场主体导向,管理深度多限于基本原则,一定程度上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自由度,但同时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引导能力和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而内地政府着眼于宏观调控,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更清晰的规划、目标与系统的监管,管理层次较为明确和具体。尤其在资金、物资、数据等重要要素的跨境流动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出入口限制规定的范围较广、分类较细、程序严格,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或降低了要素自由流动的速率。

以身处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前沿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例,两地在科研项目申报、经费管理、项目审核及后续监管、评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香港分部的运营构成了一定挑战,这些共性问题也影响了其他港澳科研机构与内地合作项目的参与度和顺畅运作。位于南沙的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面临科研设备、物资跨境机制的优化需求,在未来的港科大(广州)运营中,也对相关设备资产、物料的跨境调用有更高的灵活度要求。科创企业方面,区内生物科技及医药企业亦反映出实际研发、实验过程中面临进口专用设备税费高等诉求。

各方专家为打通科技创新要素流动建言献策

随着三地科技创新合作活动愈加丰富,推动科研科创领域的政策、规则更通畅连接已成为粤港澳普遍共识。为加大研究力度,积极探索优化路径,南沙区创新工作局联合南沙区科技局、暨大自贸区研究院,充分发挥粤港澳规则对接平台研究力量和常态化交流机制,在前期调研研究基础上,于4月1日在南沙喜来登酒店举办“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要素对接”专题研讨会,立足大湾区共性问题,为南沙把脉会诊。

研讨会上,专家代表们认为,推动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有可着眼于以下几个视角:一是共商科研资金监管监察模式,提升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灵活度,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科研资金使用有效性的原则下,增强双方政府层面的互信,商讨建立三方共同认可的资金使用监察机制,适当放宽港澳科研机构团队的自主权;二是在项目、课题合作等现有形式下,进一步拓宽三地科研合作模式,推动科研经费跨境使用制度创新,提高港澳团队参与合作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三是提升科研物资跨境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优化科研仪器设备、试剂样品等重要特殊物资的通关、监管、认证机制,适当简化流程,提升更多跨境项目开展的效率,深化跨境科研合作布局。四是在安全监管背景下探索跨境数据流通共享,在维护国家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建立统一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体系,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专用科研网络,实现科学研究数据跨境互联畅通。在推动上述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方面,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不少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都在努力探索,已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分别形成了一些先行做法、灵活机制和典型案例,也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同时,与会代表还围绕争取研发机构、科创企业进口设备关税优惠,推动政、企、科研平台和智库集聚资源,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共同目标,探讨充分运用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合作的政策文件,助推三地科学研究数据跨境互联、资源共享及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港澳科研力量在国际化程度和人才结构上的优势,将港澳大学的基础研究强项和内地的产业链优势有效结合,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我国的制造业继续向上游进步,逐步解决“卡脖子”现象。

持续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以创新合作促粤港澳科创领域规则衔接

从南沙区相关部门了解到,下一步,南沙将从五个方面着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是加快建设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的大湾区科技创新策源地;二是完善提升“1+1+3+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高标准推进南沙科学城和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研究能力;三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提升中小微企业科技竞争力,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四是加快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建立健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构建海外人才高端创新平台,激发科研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五是优化完善与港澳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华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

近日,《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和《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科创16条”)也相继印发出台,进一步提升南沙的人才引进和服务保障体系,鼓励科研、科创人才团队在南沙生根发芽,对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支持力度正在持续加大。

为助推港澳科创力量进一步融入南沙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南沙将继续依托规则对接平台,研究总结南沙在推动优化科研要素流动方面可突破的现行规定,可先行先试的合作项目,形成系统性综合性的决策参考和“政策包”,走出一条以需求、问题为导向,政企智多方联动,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的规则对接新路子,以制度创新助力三地科技创新对接融通。(赵彦骁)


权威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