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报道 国家级新区建设 新区动态 正文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南京江北新区:奋力打造高质量现代化新主城

2022-10-08 中国发展网

tugai

江北新区获批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部署,抢抓战略机遇、应对复杂形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创新活力、城市魅力大幅提升。

着力建设“芯片之城”

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江北新区在既有产业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城一中心”,即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的发展定位。

近年来,江北新区聚焦“两城一中心”产业地标,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分别突破500亿、1000亿,1-9月产值分别保持50%、30%以上快速增长。集成电路产业已汇聚上下游企业超过500家,芯片设计十强企业半数以上落户新区,生物医药领域汇聚上市企业7家、中国医药百强企业5家。今年以来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20个,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2023亿元,新落地万向区块链等20个总部项目。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芯华章发布EDA2.0第一阶段研究成果,30余项创新药物进入临床阶段,中科“麒麟刀”达到量产条件。以金融资本赋能产业发展,集聚各类金融企业近1000家,其中今年新增138家。500亿规模的国家先进制造业大基金、21.2亿规模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落地新区。

“十四五”时期,江北新区将着力推进强链补链,重点确保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产值保持50%、30%增速。做大“两城”规模。推动63个产业链重大项目加快落地,高标准办好生命健康科技大会等推介活动,确保全年新增“两城”企业200家,规上企业180家。依托光电子重大平台和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加速壮大信创、精准医疗、创新药物等优势产业。做强金融支撑。聚焦科技金融新业态,力争年内集聚各类基金超过200家,资本管理规模超6000亿元。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探索碳金融发展路径,加快“数贸之都”建设。做优传统产业。引导新材料科技园完成10家低端低效化工企业关闭退出,着力提升园区本质安全和绿色发展水平。

打造顶尖科创平台

把人才留在江北

江北新区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最靓名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力构建“四融”创新生态。

打造顶尖科创平台,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长期基地一期建成投用,前瞻布局6家“121”创新社区,累计备案新研机构76家,其中12家入选市高水平培育榜单,数量全市第一。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67家,瞪羚企业38家,高企总数达1180家,初步形成了一批高成长性科创企业森林。聚焦创新链延伸人才链,发布“紫金山英才江北十策”等特色政策,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正式揭牌,累计引进高层次及留学回国创新创业人才6000余人,中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计划位居全市第一。

未来,江北新区将继续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重点确保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600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东南大学江北新区国际创新港、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创新园建设,促进剑桥大学科创中心研发成果落地,深化与英国大伦敦政府等地创新资源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121”创新社区作为培养“四融”创新生态试验田,不断完善科技成果和收益改革试点。构筑创新人才高地。依托“海智湾江北”国际人才街区,加快建设全球科技人才库和外籍人士E点通项目,确保年内新引进留学回国人才超过800名。

以人为本

打造“幸福之城”

打造“幸福之城”是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国家级新区的重要目标。

江北新区践行先进理念,力促城市功能更完善。高标准、大手笔推进核心区建设,城建投资累计超千亿,仅今年前三季度已完成投资超220亿元。新城形象初步展现,研创园腾飞大厦等一批示范项目陆续建成,累计投用载体超300万平方米,中央商务区500米超高层完成底板浇筑,地下空间二期、新金融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综合管廊累计建成投用近40公里。

交通出行方面。长江五桥建成通车,在建3条过江通道,地铁4号线二期、11号线正式开工,新区骨干快速路网基本成形。

教育方面。累计实施教育项目60余个,成立南京一中等7个教育集团,引进托马斯、金地未来等国际名校,建成鼓楼幼儿园等一批优质公办学校。

医疗方面。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南医大四附院等综合医院正式启用,三级医院累计达4家。生态保护方面,坚决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修复滨江岸线近2000亩,建成19公里滨江风光带,累计整治河道81条,基本消除劣V类黑臭水体。今年前三季度,新区PM2.5同比下降7.5%,位列全市第一。

面向未来,新区将加快江北新主城建设,重点确保357亿元城建投资出真招、见实效。持续聚焦重点片区出形象。确保浦口火车站文保启动区和南京美术馆新馆年内完工投用。力争年内研创园100万平方米载体封顶、150万平方米载体投入使用。全力推进交通路网快联通。力争长江三桥西江互通连接线、沿山大道快速化改造年内通车,开工建设南京北站,高标准建成71公里“四好农村路”,不断完善新区交通路网。加快推动公共服务补短板。加速推进总投资超110亿元的中大医院、省肿瘤医院、国际精准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

南京自贸片区获批以来,累计形成100多项改革创新成果,11项改革经验、14项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13项改革试点经验、20项创新实践案例在全市复制推广,“生态眼”助力长江大桥保护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搭建生物医药集中监管与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入选国务院服贸创新“最佳实践案例”。

聚焦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审批改革,新区出台18条创新举措,大力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围绕新药研发生产、临床研究转化、特殊物品通关等难点痛点,提出创新支撑、产业服务、临床试验等27项改革举措。积极发展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建成“丝路之舟”数贸大厦等一批载体。营造亲商爱商环境,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政策30条,实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区域评估等创新举措,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推进“一业一证”改革,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十四五”时期,江北新区将全面提升开放能级,重点确保新增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万家。强化制度创新,紧盯上海、海南最新改革动向,出台促进制度创新十条措施,发布第二批重点领域制度创新指引,力争在产业发展、数字贸易、开放经济等领域改出一批新举措,试出一批新经验。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全产业链创新,前瞻研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开放创新改革举措,助力“两城”产业创新发展。结合省制度型开放探索清单,在法律服务业开放、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强化集成改革。在区域评估、一业一证、“互联网+监管”等“放管服”改革领域深入探索。进一步集中市场准入和工程建设领域的审批事项,聚焦项目全链条、服务全流程,研究制定新区“1+N”系列改革方案。加快法治园区建设,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落地场景,扩大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完善适配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区域联动。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启动宁滁城际铁路、北沿江铁路、G235国道等一批重点项目年内开工。务实推进跨界区建设合作,不断完善宁滁、宁淮在规划管理、产业配套等方面协调机制,为南京都市圈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权威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