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报道 国家级新区建设 新区动态 正文

长春新区营商环境新32条发布

2024-02-28 长春新区新闻中心

长春新区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新32条

为深入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持续巩固新区更优营商环境、更好比较优势,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吉林“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长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攻坚行动,聚焦服务新区“1310”高质量发展格局和“311X”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对标国内先进标准和最佳实践,积极推进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要素环境、人文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更大程度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全力打造“东北最优、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二、重点任务

(一)持续优化高效便捷、省心省事的政务环境。

1.深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深化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建立“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实现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信用修复、企业破产信息核查等跨领域、跨层级“一件事”高效办理。

2.创新打造涉企服务“一类事”场景。在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企业综合服务窗口,依托长春市政策直达平台、长春智慧法务区、上交所企业上市服务工作站、长春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等涉企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政策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科创服务等优质增值服务,打造涉企服务“一类事”场景。

3.提升网上办、掌上办、免证办水平。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结果全部生成电子证照,加快拓展在行政审批领域电子证照应用场景,打造“免证办”“免提交”样本。全程网办事项比例突破80%,“掌上办”事项比例突破50%。

4.开展政务服务地图、门牌改革。率先开展政务服务地图、数字政务门牌改革,汇聚新区各级政务服务场所和可办事项信息,直观展现地理位置,精准识别企业群众办事需求,让政务服务触达群众“指尖”和“家门口”,为企业群众提供“去哪办、怎么办”数字化、便捷化政务服务。

5.高频事项实现“新区通办”。率先推出高频事项跨层级“区域通办”新模式,对就业失业登记、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等35个高频事项,各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均可受理,切实实现“多点可办”“少跑快办”,全力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

6.开展重点企业精准纳税服务。拓展精准纳税服务范围,强化重点企业需求征集,主动为“四上企业”“小巨人”“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更好发挥高新技术企业优势,为新区发展提供科技助力。

7.完善市场主体清算退出机制。依托“e窗通”系统,持续优化简易注销和普通注销办理程序,拓展简易注销登记适用范围,全面推行市场主体歇业制度。

(二)持续优化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8.拓展互联网法庭“全流程在线+智慧审判”模式。依托“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1.0”,优化网上立案、在线委托鉴定、异步质证服务功能,强化远程庭审、电子送达、智汇卷实际应用,探索AI助理、司法区块链前沿领域,深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全面压缩案件环节耗时,降低企业参与诉讼成本。

9.深化审辅集约中心“全链条通办+跨域服务”模式。依托“审务e协同”平台,推行诉前纠纷云端调解、涉企矛盾多元化解、庭前节点在线流转、辅助程序压缩前移、繁简送达差异实施、庭审排期电子填充、跨域事务本地办结。打造具备快速通办能力的审辅集约中心,充分释放集约动能,提升全领域司法效率。

10.启动“调解仲裁+就业服务”联动模式。实现劳动维权与就业服务有机结合,积极为劳动纠纷导致失业的劳动者“筹岗、拓岗、送岗”,对涉案失业劳动者进行再就业帮扶。建立数据台账,开展精准岗位推送,完成对失业劳动者的再就业帮扶。

11.探索设立女职工维权工作站。搭建女职工维权工作平台,探索建立“法援+心援+调解+仲裁+诉讼”新模式,对争议予以快调、快立、快审、快结;设立“妇女维权专窗”“妇女维权岗”等,安排专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切实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

12.举办中小企业“法治体检”活动。依托长春智慧法务区“法治体检”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法治服务,建立“企业吹哨 律师报到”机制,搭建企业发展需求与服务供给对接的区域平台,满足企业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法律需求。

13.拓展专用信用报告替代证明应用场景。在企业上市合规、专项申报、评先评优及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实现经营主体专用信用报告“能替尽替”无违法违规证明,为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信用服务。

(三)持续优化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14.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围绕“重大、新型、合作”三类创新平台,重点建设任露泉院士工程仿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应化所北湖园区等高水平创新载体,支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推进欧美同学会东北海创中心落位长春新区。

15.提升企业跨境物流服务能力。拓宽扩大中欧班列运营主体范围,扩大中欧班列运行规模,增加进口货物输运数量,服务省内外贸企业。在全省率先开通经同江口岸出境班列,并推动常态化运营。

16.提高政府采购评审优惠比例。将小微企业货物、服务采购项目评审价格扣除优惠比例提高到15%—20%,提升中小企业合同授予机率;鼓励采购人结合采购标的相关行业平均利润率、市场竞争状况等从高选择价格扣除比例。

17.探索知识产权跨区域大保护机制。建立健全以长春新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知识产权大保护机制,实现区域知识产权工作的信息互通、经验互鉴。

18.加速推进政采信用数据共享。建立采购信用信息平台数据共享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政府采购信用记录及诚信评价,支持采购人、代理机构、评审专家三方诚信互评和供应商诚信查询等功能,引导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营造健康的政府采购市场环境。

(四)持续优化多元供给、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

19.探索开展高频办电事项“以签代章”。梳理完善用电优先保障清单,业务受理“零要件”,实施“容缺后补”“承诺制”办理,试点开展个体工商户客户办电“以签代章”,新装、更名等高频业务“多项事”整合成“过户+改类”“更名+增值税变更”等“一件事”。

20.实行社会投资工业类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持续推出“标准地”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率先开展社会投资工业类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在土地出让前,完成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的前置性评估及普查,根据评估结果和普查意见提出相关管控要求,形成“用地清单”,在地块供应时一并交付给用地单位。

21.率先打造普惠金融示范区。在普惠金融的增加投入、健全设施、完善机制、落实政策、优化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探索搭建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将长春新区打造成为科技金融服务示范区、金融产品业务创新先行区、金融营商环境样板区。

22.探索推出企业“创新积分贷”。联合银行机构探索积分制结果应用机制与场景,遴选出不少于50家创新能力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企业,形成积分制企业白名单。定期为潜力大、积分较低的科技企业提供“点对点”金融支持和培育服务。

23.政校合作拓展“政产学研用。新区仲裁院与东北师范、吉林财经、长春理工、长春工业等四所高校法学院在学术共研、人员互融、平台共享、人才共育等方面拓展合作发展渠道,积极打造法学硕士研究生实训基地,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新经验。

(五)持续优化有特色、有文化、有温度的人文环境。

24.举办首届国家级新区优化营商环境论坛。围绕探索东北振兴新路径主题,联合国家级权威媒体,邀请国家部委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和18个国家级新区,举办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分享暨首届国家级新区优化营商环境论坛,为吉林长春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营造良好环境。

25.打造“信易+”应用新场景。探索将信用核查纳入政务服务,打造“信用+秒批”“信用+容缺”“信用+承诺”政务服务新场景,通过信用赋能实现“减时限、减流程、减材料”。

26.优化“新企通”平台赋能企业服务。优化并突出“新企通”线上企业服务平台的专项功能,有效提升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使用率,持续推进中小企业注册率,加快企业问题线上的转办、流转、督办、反馈、办结效率,切实提升平台使用率和问题解决效率。

27.优化提升“311X产业体系”服务。围绕服务新区“311X产业体系”构建,以十大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以服务为保障,采取定期督查通报、企业满意度调查、出台“企业服务正负面清单”等方式方法,提升园区服务和部门服务的主动性和精准度,加速助推新区产业建圈强链扩群谋新。

28.开展营商环境明察暗访专项行动。围绕涉企行政执法检查、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政务服务窗口水平等方面开展明察暗访。结合企业家座谈会+沙龙等服务载体,征集优化营商环境问题线索和意见建议,对明察暗访中移送的问题要做到及时推动、有效解决,督促相关部门对发现的损害营商环境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切实破解经营主体堵点、难点问题。

29.实施“幸福人才”品质服务行动。推进高校引才服务站建设,畅通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渠道;开展新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零跑办”及自主评审企业监管,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人才服务质量;推进智慧化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人才服务精准化、高效化。

30.纵深推进“国企办园”改革。采取“国企运营+教育引领”的集团化办园模式,推进小区配套园办成公办幼儿园,持续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31.创新开展国企运营社区养老。开展国企运营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打造社区敬老餐厅和社区嵌入式小微养老服务机构,构建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服务载体,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

32.率先开通“定制公交”出行服务。推出“定制公交”,优化公交线网及站点布局,围绕市民通勤、就医、通学等差异化出行需求,多样化定制公交品种,为民众提供社区商圈快捷直达、安全便捷的公共出行服务。


权威声音